>>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- 首页 > 中医医史

对中药性能理论的质疑

作者:来源:发布时间:2014-09-22 15:03:28

导读:中药性能理论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部分,主要包括四气、五味、归经、补泻、升降浮沉和毒性等方面。从《内经》以前的感性认识到现代中药学理论的形成过程,均遵从这些理论的正确性。然而,笔者通过对《中药学》教材有关内容的统计分析却发现:中药性能的一些方面,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系统性、不正确性,甚或是错误现象。

对中药性能理论的质疑

对中药性能理论的质疑

中药毒性理论研究滞后

中药毒性理论同四气五味一样,已经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,我们应该在前人经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验证、确定和测定,进一步认识中药致毒现象、致毒原理和致毒方式以及致毒以后的解毒方式。但是中药学教材中17味小毒、28味常毒和8味大毒药物,仅仅在“性味归经”一项中介绍“有毒”而已,有名的“十八反”、“十九畏”经验也没有最新研究成果。如此初级的理论现象与研究态度,很难适应21世纪人们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要求,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药学的科学性及其水平状况。

“四气”之名不确切

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,能够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、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。而在各论的中药性能内容中,却出现了大热、热性、温性、微温、平性、凉性、微寒、寒性、大寒等9个方面,它们分别占到422味正药(不含附药)的比例为0.24%、3.32%、26.07%、6.14%、21.33%、3.79%、13.03%、25.36%、0.17%,此种现象显然与“四气”的概念不相符合。因为温与热、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程度有所差异的两个气,且热性和凉性的比例均很低,但都作为一气而被定位,而平性药已经达到21.33的比例,与温性的26.07和寒性的25.36非常接近。所以,至少应该把“平性”列为一气,即“五气”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